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教学正文

“胃”爱前行,健康“肠”住——肠息肉健康科普

发布日期:2023-08-07    作者:     来源:     点击:

消化疾病中心 消化内科3病区

“胃”爱前行,健康“肠”住——肠息肉健康科普


其实息肉这个名称,泛称人体体表或体内凸起的病灶。皮肤上也有,胃,胆囊,子宫里也会有,但是彼此不相干,因性质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因此,只要大肠里头发现凸起物,都可以称为息肉,但并非都跟大肠直肠癌(以下简称大肠癌)有关。临床上,有可能转变为癌症的,其实是腺瘤性息肉。所以当你做完胃肠镜,你一定要问清楚到底有没有息肉?有的话,是何种息肉?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息肉:

1、腺瘤性息肉

一般被认知为会逐渐长大并转为大肠癌的息肉,不过其实风险真正高的是进行性腺瘤(晚期腺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指的是有较高风险转变为癌症的腺瘤 ,也就是那些1公分以上,病理化验后有绒毛成分,高度细胞异型变化(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腺瘤。进行性腺瘤大约二十个人才会有一位。不过这只是平均值,一般而言,随着年龄愈大有这类息肉的风险就越大。至于粪便潜血检查阳性者的机率会提高,平均两个就会有一位有或大或小的腺瘤性息肉。

2、增生性息肉

这种息肉非常常见,但是癌变的风险非常低,常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成群微小息肉,50岁以上成人几乎将近一半的人会有这种息肉,愈年长愈多,抽烟者也会比较多。因为这种息肉风险极低,临床上不会去切除或摘除,很多人被医师告知不需要处理的息肉,就属于这类。如果在检查中发现这种病灶,切勿恐慌,也不需要常常为此追踪。有一类与增生性息肉十分类似,但是具有癌变可能性的息肉叫做「锯齿状腺瘤」,就必须予以切除。一般有经验的内视镜医师,在内视镜下运用窄带影像(窄带成像)或染色内视镜就可以简单并准确地地诊断或鉴别上述的腺瘤性息肉,锯齿状腺瘤以及增生性息肉。

3.炎症性息肉

这类息肉有时候看起来红红的很吓人,常被误以为是已经癌变的腺瘤性息肉,其实它不太会进展为癌,但是由于血管丰富,偶尔会发生出血,所以有时候医师还是会把它切掉。这种息肉常见于50岁以下,尚未到大肠癌筛检年龄的年轻族群。

4、青年性(幼年性)息肉

这种息肉多半发生在较年轻的族群,鲜少会癌变,但是跟发炎性息肉一样,有时候也会出血,所以医师也会把它切掉。

5、家族性息肉病(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即FAP,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以结直肠内生长成百上千枚息肉为主要特征。若放置不理,几乎100%发展成大肠癌,主要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突变所致,FAP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癌变率高,而且癌变常不止一处,为多中心。患者12、13岁时即可出现腺瘤性息肉,20岁时息肉已遍布大肠,如不及时治疗,40岁以前几乎无一例外出现癌变。目前,FAP一经发现即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

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TAC/IRA)全大肠切除+回肠造瘘(TPC/EI);

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TPC/IPAA)。

哪些息肉要割除?

并非所有息肉都是必须切除的。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至于其他息肉是否要切除,就看医师的诊断能力与临场判断。在某些状况下,部份非肿瘤性息肉在内视镜下看起来像肿瘤性息肉的时候,医师为了不遗留肿瘤性病灶在肠子里面,也会先把息肉切除后,留待病理化验出炉再进行最后诊断。

消化内科3 病区介绍
 该病区学科带头人廖应英是6163am银河线路消化疾病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消化内科3病区主任,兼消化肿瘤研究所长、湖北省病理生理委员会消化专委会委员、十堰市消化内科质控委员、十堰市消化内镜质控委员等职。学科骨干周春芳、刘克地、何小波、施伟等。开展业务范围内镜下检查、内镜治疗、早癌筛查等技术、内镜下介入治疗(TACE、TIPS)等。
咨询地址:6163am银河线路医技内科大楼 15 楼
咨询电话:8637585/8637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