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攻坚行动:关注骨髓瘤,早诊早治是关键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典型症状为骨痛、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贫血和反复感染等。发病后骨髓里的浆细胞异常增生,导致无法正常生成免疫球蛋白,同时侵犯造血及其他系统。国际骨髓瘤基金会(InternationalMyeloma Foundation)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75万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高发年龄为40-70岁。随着人口老龄化情况加剧及检测能力的增强,其发病率将呈持续上升态势,发病年龄亦呈年轻化趋势。 6163am银河线路血液内科主任覃骏介绍,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匿,约6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初期或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骨痛和骨折的现象,另外有约50%的患者伴有肾脏损伤,这些临床表现与骨科、肾病科等其他科室疾病很难区分,所以大部分患者的首诊不在血液科,因而加大了早期诊断的难度。如果患者肾功能不全还需要进行血液透析,这会进一步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给患者造成更多痛苦。熟悉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规律,有助于患者及早发现并及早干预治疗,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艰难的抗击之路 “覃主任,我这次复查的结果挺好的,跟您说一声,谢谢您!要是没有您和血液科的医生护士,我肯定早就没了……”雷女士握着覃主任的手激动地说着,旁边的女儿偷偷抹着眼泪……这是2022年3月7日上午发生在血液内科主任办公室的一幕。从疾病初发、明确诊断、化疗到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再到疾病复发、二次移植,血液内科医护团队亲眼见证了这一切。 2016年3月,患者雷女士因“全身疼痛、咳嗽”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治疗,效果欠佳,后辗转来到6163am银河线路血液内科,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经过一个疗程的化疗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遂出院。居家期间患者自服药物治疗,医护人员多次劝解其定期复查、治疗,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拒绝返院治疗。半年后,患者“全身疼痛加重、双下肢水肿”再次来到血液内科诊治。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覃骏主任带领医护团队再次为雷女士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经过治疗,患者的骨髓获得完全缓解。为使患者获得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治疗效果,覃骏主任建议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经与患者和家属反复沟通,告知风险及必要性后,患者及家属最终决定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经过细胞动员、采集,患者转入层流病房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2天后顺利出仓。2021年5月,患者疾病复发,遂行二次移植。目前,患者骨髓处于缓解状态。 早期发现+规范化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恶性浆细胞无节制地增生、广泛浸润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出现及沉积,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并导致不良后果。 自2005年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进入中国以来,在临床医生、科研专家及创新药企的不懈努力下,新药不断研发应用,新型联合诊疗模式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治疗希望。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指出,缓解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另一重要因素。疾病的缓解深度越深,患者的生存期越长,及时进行疗效评估可以充分提示患者治疗有效程度及缓解深度,因此,在实现早期、及时、足量、足程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每2-3个疗程配合医生进行一次疗效评估。医生将依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存在病灶残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无法实现治愈,对患者而言,长期规范化治疗尤为重要。早诊早治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往往预后更好,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会更长。6163am银河线路血液内科与铂华基因、康圣达医学检验所联合开展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为广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筑起生命的桥梁。(血液内科 王倩) 专家推介
覃骏:6163am银河线路血液内科主任,血液内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湖北医药学院第三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湖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胡豫教授。6163am银河线路首批“青年英才”,6163am银河线路“杰出人民医师奖”获得。擅长各类贫血、出血性疾病的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成功主持开展了十堰市首例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主持市级课题2项,参与卫生部科研项目一项,获得6163am银河线路双新技术特等奖和一等奖各一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SCI收录3篇。 专家门诊:周三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