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建设廉政园地正文

廉政文苑:莫让科技失去人文温度

发布日期:2020-01-14    作者:佚名     来源: 未知     点击:
廉政文苑:莫让科技失去人文温度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禾刀
 
《技术垄断》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亦敌亦友,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
 
早在1931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就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未来被技术牢牢掌控的社会。在赫胥黎描绘的未来世界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绝大多数人却无法逃脱这样的尴尬命运:从胚胎受精到日常工作,从生活到娱乐,一切在严格的科学技术规制之中,井井有条的背后让人感到一种不寒而栗的僵硬气息……更让人感到可怕的是,生活在那个世界里的人大都认为这就是人生的本来面目,自己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模样。
 
技术垄断将会导致“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今天的现实早已印证了尼尔的预言:十几年前信息尚属稀缺品,反窥当下,信息早就泛滥成灾。统计学家纳特·西尔弗曾在《信号与噪声》一书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人类一天创造的内容甚至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内容”。
 
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人类对技术的依赖必将更加强烈,这意味着人类祖先积累的自然生存本能也会加速消退。未来的人类也许会蜕变为一种严重依赖各类技术的“恒温动物”,整日龟缩在技术打造的“恒温箱”里。
 
作者指出,“每一种工具里面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新技术的思维误区,根本一点在于人类对技术的选择性审视。在资本的助推下,技术收益被放大,其负效应则被淡化或者无视。
 
也许有人会质疑,每个人自呱呱坠地之时起,便陷入技术包围圈之中,难道过去就没有技术垄断忧虑吗?这当然是作者思考的问题之一。作者将人类技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对三个阶段,作出了清楚的界定,即“工具使用文化从远古到17世纪,技术统治文化滥觞于18世纪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1765年),技术垄断文化滥觞于20世纪初”。
 
无论是工具使用还是技术统治时代,技术与人类还是依附关系,人类主导地位牢不可撼。技术垄断时代则不同,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早就打乱了人类既有想象空间,许多时候人类来不及思考,新的技术已经铺天盖地而来,新技术正在悄然占领主导地位,而人类也在悄然沦为技术的“奴隶”。至于技术垄断之后还有什么文化,作者没有进一步交代,也许在他看来,如果对技术垄断趋势不加以扭转,人类将会被技术套牢,后果不堪设想。
 
在作者看来,技术垄断过于“强调效率、利益和经济进步。”当技术与这些赋予所谓文明或幸福内涵的指标紧密联姻时,彼此便会唇齿相依,抱团发展,进而忽视技术应当蕴含的人文内涵。没有人文的技术,因失去与人类协调发展应具有的温度而显得异常冰冷。
 
对于人类正在堕入的技术垄断误区,作者认为当务之急是重建人文学科,让“人文”二字成为技术发展的内核,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道德核心”。然而,现实的最大困难在于,着重于精神修炼的人文学科对许多人而言似乎太过虚无缥缈,反倒是沉甸甸的物质更实在更令人有一种拥有的冲动。
 
作者写作本书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文化价值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