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建设廉政园地正文

廉政学习:科技与人文交融的舞台

发布日期:2019-07-08    作者:佚名     来源: 未知     点击:
廉政学习:科技与人文交融的舞台
——探访北京世园会背后的创新密码
进入7月,北京开启炎夏节奏,一度突破40℃大关。“高烤”模式没有阻挡游客游览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热情。锦绣园艺如何抵御高温考验,科技如何赋能智慧园区建设,新技术的实际效果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7月3日来到世园会现场,探访这里的科技气质和创新密码。
记者从北京世园会新闻中心获悉,开园两个月以来,入园游客量已突破250万人次,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赞誉。为应对持续高温,世园会百蔬园刚刚迎来“换装”,以春季耐寒甘蓝为主的叶菜逐渐退场,番茄、茄子、辣椒等耐晒的茄果类蔬菜亮相,自动浇灌系统默默地为这些蔬菜补水降温。
通过5G技术操控无人机鸟瞰园区全景,无人车不知疲倦地清扫路面,智慧灯杆搭载智能安防监控和环境监测功能……北京世园会不只是世界级园林文化的盛宴,更是科技与人文交融的舞台。
5G化身“中枢神经”
上个月初,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由此进入5G商用元年。北京世园会作为“元年”盛会,5G自然不会缺席。以5G为“神经”、人工智能为“大脑”,世园会从传统的园林艺术展示平台,变成人、科技、自然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智慧园区。
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速度是4G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从5G传输的8K超高清视频,到5G手机通讯与云游戏,再到5G灯光秀、5G远程诊疗……在园区内的中国电信5G展厅中,记者体验到很多前沿应用场景。展厅中展出的5G手机终端,供游客感受5G技术高速下载和低延时的特点。戴上VR眼镜,还可以观看无人机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的高清航拍园区风貌,以全景式视角鸟瞰整个园区。
展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世园会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园区内外12个宏基站、74个微型基站和上百根智慧灯杆,实现了超过20万平方米展馆室内信号的覆盖工作。
“在世园会展馆内,大量5G微型基站分布在房檐下、木栅栏内、幕布中,完美融入背景,兼顾了功能性和美观性。”北京世园局信息化部副部长郭子亮此前表示,这种“立体式”网络综合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各家运营商的多种网络覆盖需求。
园区内随处可见的三大运营商5G基站也表明,5G信号在园区内全覆盖不是一句空话。
在国际馆外,一座45米高的大型基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园区工作人员李海涛介绍,该基站上下排列着四层设备,同时承载了包括三大运营商等在内的11套通信系统,以及智慧世园高点安防监控和控制景观照明的无线网桥设备服务,可谓是园区的“中枢神经”。
路边的灯杆同样“暗藏玄机”——一根15米的灯杆上,分布着传输信号、LED灯、视频监控、信息展示屏四大功能。在园区内,这样的智慧灯杆共有74根,园区外的13条道路上还有112根,充分满足了周边重点道路的通信及安防需求。
借助5G技术,世园会还搭建了远程急救协作、远程会诊、远程手术协作系统以及急救指挥服务中心,依托北京市重点医疗机构专家资源,为世园会的游客们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
场馆建筑“有生命、能呼吸”
位于北京世园会核心位置的中国馆,宛如圆满温润的如意,是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点”。
“我们把景观与科技结合,以自然平和的气质,讲述中国的园艺故事,诠释时代精神。”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这样解释“锦绣园艺情,如意中国梦”的设计理念。
漫步在中国馆内,既能体会到高低起伏、明暗变化,又能感受到凉爽的微风。场馆讲解员说,这里面也蕴藏着中国传统的建筑智慧,体现了现代中国绿色节能技术的水平。
“中国馆根据延庆的气候特征,采用了地道风技术。”崔愷表示,中国馆并不是一个封闭建筑,从地下到地上有几十个风口、多条通道,使风能够形成回路。
据介绍,室外的空气在被空调吹进室内前,会“先在地窖里待一会儿”,与土壤发生充分的热交换,最后再吹到室内。地道风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道,能保证吹出来的风既冬暖夏凉,又不会潮湿。这些通风和导风设施让人感到舒适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能耗。
设计师们把中国馆打造成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绿色建筑。场馆的屋顶设有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地下调蓄池将回收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梯田灌溉,形成生态微循环。
此外,场馆的钢结构屋盖还安装有1056块透光的太阳能光伏板,使光能吸收效率更高,阳光照射下呈现金黄色,跟整个建筑的玻璃屋顶完全融合在一起。
中国馆半覆土的建筑形式是另一亮点。工作人员郭福利告诉记者,覆土建筑既符合园区场地的山水格局,使建筑充分融于环境,又大幅减少了地下室的挖方量,有利于节约土地。由于土的蓄热能力强,中国馆能较好适应寒冷地区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需求,还减弱了风对建筑的影响。
同为世园会标志性建筑的国际馆,如同一簇簇“花伞”,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花伞”的枝节同样使用太阳能光伏板,可以综合利用太阳能、收集雨水、生态滴灌。而生活体验馆则就地取材,用妫河里捞出来的石头垒成石笼墙,用青砖砌成花格墙、木格栅墙,使建筑与青山绿水相融,也让游客与田园生活相拥。
光影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
本届世园会的创新亮点之一,是广泛应用的光影技术。
在植物馆国内首个室内红树林群落,游客可以体验到来自东京大学研究所的teamLab打造的沉浸式数字展——置身于由红树植物的根、种子、叶片、候鸟等水生动植物组成的奇幻光影世界,并与红树林亲密互动,就像在真实的红树林群落中一样。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人们全方位感受红树林的魅力,激发无限想象。”植物馆建设方万科集团工作人员说,在这个展览中,所有图案、文字均投影在幕布上,观者可以徒手创造、推动、改变或消灭投影屏幕中的它们。越多的人参与互动,画面就越丰富。
teamLab沉浸式数字艺术互动装置,始于实际尺寸大小的红树林世界,将参与者带入红树林群落的生境“潮间带”。在这里,红树林富饶而又美丽的生态环境将会生动形象地展现在眼前,而且红树林群落里的生物会受到参与者的影响,通过交互改变自己的行为,给游客带来即时互动的独特体验。
中国馆的互动体验也别具特色。漫步生态文化展区,星罗棋布的亚克力光柱,内含植物种子,似繁星镶嵌于象征大地的五色夯土墙体中……人们在光影变换中,感受天、地、种子所构成的空间意境。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图景,经过现代科技手段重新焕发光彩,同样让游客赞叹不已。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展区,一个个可移动式的回收集装箱经过改造后,结合LED人工光种植技术、新能源农业物联网环境控制以及园艺技术产品展示等,打造成了一个模块集装箱植物工厂,赋予现代城市公共与生活空间一种“微耕”的概念,传递出节能、绿色、环保的理念。
白天欣赏秀丽园林风景,夜晚感受梦幻光影森林。当夜幕降临,园区景色与灯光融为一体,表演以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为内容的视觉盛宴——世园会用虚实结合的技术手段,构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光影森林”,这是一场“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打造智慧城市新范本
北京世园会的建筑设计,是智慧城市的最好示范。当游客置身其中,便可切身体验“绿色生活”。
记者走进世园会生态气象观测示范站,这里布设了11种气象观测设备,可对20个气象要素进行连续实时观测,观测到的数据对大气状态、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站、“天脸”智能观测站、交通自动气象观测站、无人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激光雷达、云高仪、相控阵雷达等一系列的智能化、小型化气象观测设备,代表未来气象观测技术发展趋势,在为世园会气象预报服务提供重要观测数据支持的同时,展示生态气象观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园区内,记者还看到了无人车。它们集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于一身,主要承担安保、清扫或售货任务,能自动避让行人。园区的中国馆、国际馆等主要场馆,则配备有机器人讲解员、机器人咖啡师和机器人保洁。
一些室外展园也充满“科技范儿”。北京市海淀区展园“科技海淀”花坛,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关村西区剪影等,体现海淀区科技创新引领示范的优势。
在场的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杨磊为记者演示了智能导览、互动雾喷、能量踏板、智慧管理展示等特色内容。脚踩在踏板上,旁边的喷头会自动喷出水雾来,让人如入仙境。
“我们选取新优花卉、废弃物再生材料、纳米材料、太阳能板等绿色环保材料,打造的生态花园,彰显海淀区‘山水田园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形态。”杨磊说,相关的技术已经应用在海淀公园等公共场所。
智慧城市离不开“大脑”。中国电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园区使用的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是中国电信物联网开放平台专门面向园区管理的定制开发产品。该平台包括空气监测、智慧消防、智能环卫、智慧照明、智慧电瓶车、智慧井盖六大物联网应用,实现对园区内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可视化管理及人性化服务平台。
让“活”起来的世园会更加“聪明”,这也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