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学习:“套路”是条不归路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王学斌
《吕氏春秋》中有这么一则掌故:
郑国有个人叫邓析,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时常为民众代理诉讼。有一年,流经郑国的洧水暴涨,一位富人不慎落水溺亡,后来有人将富人尸体捞上岸。这原本是件好事,然而等到富人家属去赎尸体时,那人却坐地起价,索金甚多。
富人家属自然不愿就范,于是问计于邓析。邓析告诉他:“淡定,不必惊慌。这具尸体他只能卖给你,不可能卖给别人。”家属听后感觉似有道理,便安心回家等候。
过了几日,尸体腐烂变臭,捞尸者转而焦虑担忧起来,也去找邓析求支招。邓析对他说:“淡定,不必惊慌。这具尸体独此一份,家属只能找你去赎买。”捞尸者感觉在理,遂也安心回家等候。
不难看出,对于家属与捞尸者的疑惑,邓析并未从道德与事理层面进行剖析,进而给出合理的建议。他仅仅考量双方的利益诉求,于是给诉讼两造支的招如出一辙,虽然各方感觉都有理,对于解决争端却毫无用处。
进而言之,邓析处理诉讼的方式其实隐伏着极大的危险,如果大家都只顾个人利害得失,按照邓析的主意去做,任其发展,则会造成一种不问对错、颠倒黑白的局面,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彼时郑国的主政大夫是子产,他深受“大忽悠”邓析淆乱民风之害。
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进行法制改革,把新制定的刑律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书”。然而邓析等人认为新法令触动了自身集团利益,心存不满,利用各种机会诋毁子产,阻止新法令的实施。双方几度交锋,子产的法令不得不反复更改,邓析捣鬼的方法因之花样百出,没完没了。
更有甚者,为了刁难子产,邓析有意和那些有官司在身的老百姓商定,帮他们打官司,大的案件要用一件上衣作为酬劳,小的要用一件短衣作为酬劳,因此有无数的老百姓为了能打赢官司,不惜献上各式衣服来跟他学诉讼之术。
在邓析的诱导下,郑国人纷纷把错的说成是对的,把对的说成是错的,导致是非标准模糊不明,为了个人私利可以借助诉讼任意构陷他人。不少官员也随波逐流、裹挟其间,乃至演化到举国上下为了牟利不惜口是心非、不择手段的地步,结果便是秩序一塌糊涂,百姓不知所措。
面对世风日下的危局,子产痛下杀手,对邓析处以戮尸示众的酷刑。经此一事,老百姓心服口服,是非标准再度确立,法律遂得以顺利执行,郑国的公序良俗又逐渐恢复常态。
对于邓析之行径,《吕氏春秋》用“离谓”一词加以概括:“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语言本用来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如果人们说话违背胸臆,那么这是很不好的现象。
顾名思义,所谓“离谓”,即言不由衷。若用当下流行语表述,便是“套路”。普通人算计旁人,使用套路,姑且可视作个人品行不端,倘若党员干部亦用套路为人处世,对待工作,则贻害甚大,不可轻视。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道:“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好干部应具备“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换言之,当代党员干部必须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事业、对历史、对自己皆要怀忠诚之心。如果党员干部不能时时刻刻以诚处事,以诚待人,采用言行不符、违背实际的套路,势必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近年来,工程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等领域问题频出,不少地方政府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数据脱贫、扶贫造假等现象屡屡发生,一度背离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致使政府的公信力深受影响。而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恐怕与部分党员干部政绩观偏失、惯于使用套路密切相关。
或许还有些干部会抱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政治风气向来不好、政治生态一直不佳,自己玩套路也是身不由己。对该情形,其实晚清大儒曾国藩早有洞见,他讲:“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也就是说,别人对我玩套路,而我须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保持诚信,久而久之,便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一部分虚伪之辈相形见绌,逐渐被你感染,放弃套路用真心;要么另外一部分人自知与你道不同不相为谋,从而渐行渐远不往来。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至于套路泛滥的危害,《吕氏春秋》中亦有交代:如果人人都玩套路,那么国家就会流言满天飞,朝野内外都是一派互相攻讦、众口喧嚣的景象。面对该情况,即使是贤明的执政者都会感到疑惑,更何况平庸的领导们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团队走向衰落分裂,往往是从彼此猜忌、不再坦诚开始的。
由此可知,我玩套路,你用套路,彼此互相“套路”,最终等于死路。套路啊,套路,这是一条妨害世风、祸国败政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