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读书:《红岩》:信仰的力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酷刑之下,身体单薄的女子可以成为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硬汉;“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铁窗之下,遍体鳞伤的革命者还能拿起纸笔做刀枪……再读《红岩》,又是一次心灵的淬炼。
今年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跟我们谈话时,从重庆文化名城、巴蔓子讲到钓鱼城、邹容、《红岩》,从历史文化讲到红色文化,讲这里面人物的性格,引用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特别博学。”长篇小说《红岩》是罗广斌、杨益言的代表名作,它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在极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形势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精神之歌。作者以一些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牵引出不同的斗争线索,如以许云峰等人的活动牵引出地下斗争的线索,以江姐等人的活动牵引出武装斗争的线索,以成岗等人的活动牵引出工人运动的线索,以成瑶等人的活动牵引出学生运动的线索,以甫志高的叛变使众多人物齐聚狱中,牵引出狱中斗争的线索,等等。同时这些纷繁复杂的斗争又以《挺进报》的斗争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有的斗争,又都是围绕粉碎敌人挽救覆灭的阴谋、迎接重庆解放这一共同目标展开。
谁能立即想到那个常去书店读进步书籍的青年,竟是个打进来的特务?谁能一眼瞧出那个对扩大书店热情积极的地下党员,就是叛徒?谁又能轻易识破那个傻头傻脑、每天练长跑、对狱中斗争不关痛痒的人,恰恰是最有耐心、最深谋远虑的钢铁战士?一切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红岩》在艺术构思与情节内容上的独具匠心,着实令人赞叹。
不过,一部文学名作能够经久不衰,除了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关键还在于其蕴含的精神价值。《红岩》作为红色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精神价值集中体现在了小说塑造的意志英雄群像上。如:顽强不屈,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的江姐;沉着机智,为胜利顾全大局的许云峰;傲骨铮铮,为党为国一片忠心的成岗;装疯卖傻,为革命忍辱负重的华子良;血洒红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齐晓轩等。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如磐石的理想与信念,曾经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在阴暗潮湿、缺水少食的狱中,除了要经受严酷的刑罚,还要防范特务的出卖。在这种残酷的生存条件下,革命者们仍然以积极的精神坚持斗争,这种伟大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源于对共产主义的执著信仰。为了改变当时资本家对共产党人的误解,共产党员许涤新不知道吃了多少闭门羹,一次又一次地递进名片,这种在艰苦环境中锐意进取的精神源于对共产主义的执著信仰。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化作英勇献身的壮举,歌乐山的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实践了自己的入党誓言,这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还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的执著信仰。
战争年代,崇高的信仰曾让无数革命志士“向死而生”,当远离了屠刀皮鞭和炮火硝烟,崇高的信仰回归于平凡祥和的生活,我们的灵魂是否同样能经得起站在高处的拷问?
回归价值多元化的当下,权力该如何运用?使命该如何对待?责任该如何担当?这些看似一念之间的问题,其实都受到信仰的影响,它在无形中指引了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向,而这恰恰就是信仰的逻辑:立于高远,见于平凡。
《红岩》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信仰与生命谱写的红色篇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崇高信仰始终都应是我们激励精神、砥砺意志的利器。正如孟繁华先生所说,《红岩》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红岩》的浪漫、激情以及对革命信仰的描写,已经植入几代人心理意识的深层,它仍然散发着巨大的思想魅力和道德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