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铁军精神 建设和谐人医
——致全院转业、退伍军人和军属同志的慰问信
全院转业、退伍军人和军属同志们: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光辉节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共6163am银河线路党委谨向你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中国人民解放军80年的光辉历程表明,人民军队始终是党的忠诚卫士,始终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强柱石,始终是国家和人民尊严、荣誉、安全和利益的坚强捍卫者。连日来,中央各级媒体纷纷报道了有“铁军”之称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的先进事迹(附后)。这支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发展起来的英雄部队,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他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的铁军精神;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他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扎实搞建设,科学谋发展,全面求过硬,把老红军部队建设成了一支新型“铁军”。
“铁军”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新形势下抓好医院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不断强化医院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使全院干部职工拥有爱岗敬业、精诚团结、百折不饶、奋发有为的向上的动力。
我们医院历来十分重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工作,连续多年荣获十堰市“双拥模范单位”和“军民共建先进单位”,是广州军区十堰军分区老干部医疗保健定点医院和十堰驻军就医定点医院。回顾医院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活跃着在医院各个岗位工作的转业、退伍军人和军属同志们的身影:创“三甲”、抗“非典”、抗洪救灾、创三级优秀……你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和“只争第一”的斗志,正是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人医人整体的精神风貌。正是靠这种精神和斗志,我们缔造了人所共知的“人医速度”,著下了人医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在此,院党委再次对为医院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转业、退伍军人和军属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人医新的跨越,仍需要退、转军人和军属同志们与全院干部职工一道,大力弘扬铁军精神,同心同德干事业,克难奋进谋发展。弘扬铁军精神,首先要求全院干部职工内强素质,通过不断学习、“练兵”,进一步提高业务技能,从而满足要求日益提高的岗位需要;弘扬铁军精神,要求全院干部职工发扬人民军队不讲条件、只论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弘扬铁军精神,要求全院干部职工永葆“没有任务争任务,见到任务就兴奋,任务越重越来劲”的工作激情,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斗志,积极协助临床一线大力拓展医疗市场,树立医院品牌,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让我们戮力同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抓住机遇,掀起医院新一轮发展高潮,为建设更加强大和谐的人医、构建区域性医疗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祝同志们节日愉快,合家安康!
中共6163am银河线路党委
2007年7月24日
永不磨灭的铁军魂
——来自济南军区某红军师的报道
李争平 董磊 张玉清
铁军风采 人民网摄
这是升起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的部队,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昌城头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秋收起义燃起燎原星火,80年烽火中锻造成“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钢铁雄师。
这是一支战功卓著、所向披靡的部队,攻克武昌、鏖战井冈、五次反“围剿”、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激战平型关、决战辽沈平津、解放两广及海南,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军事行动,战绩辉煌。
这又是一支将星璀璨、英雄辈出的部队,共和国的5位元帅、7位大将、21位上将、15位军事家等300多名将帅和无数英雄从这里走出,星光耀眼,青史留名。
从“叶挺独立团”北伐攻克武昌城,这支部队80多年间历经战役战斗3000余次,打出了“铁军”威名。80多年后的盛夏,记者走进了这支浓缩了人民军队军史的部队————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去探寻那薪火相传至今的“铁心跟党走”的铁军魂。
铁心跟党走,红色传统永相承
进入铁军营区,记者很快就被一股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所感染。
从师史馆到团史馆、英模连队荣誉室,从每位官兵佩戴的“铁军”臂章,到师政工网上的师史、团史、连史,从悬挂在营连排班的最高荣誉标示牌,到营区道路边英模人物的灯箱,无处不显示出这支部队的与众不同。
“北伐中诞生,井冈山成长,我们是共产党的第一支武装。长征路上打先锋,抗日战场敌胆丧。从东北到海南,历经千百仗,英雄部队打成钢……”听铁军官兵们激情豪迈地唱起这支雄浑深沉、铿锵有力的“铁军之歌”,令人热血沸腾。
师政委周和平告诉记者,“红军师不仅有师歌,红军团、红军连还有团歌、连歌,红色传统在铁军中一直是代代相传。”
“秋收起义红二团”红一连,“三湾改编”中第一个“支部建在连上”,为党指挥枪的原则打下坚实的根基。当年,毛主席在连队亲自发展了6名党员,至今,这个连仍然保持着“月评6名优秀党员”的传统。
当年被朱德总司令评价为“我军革命英雄主义最高体现”,坚守阵地抵抗日寇,82名勇士战至全部牺牲的“刘老庄连”,至今仍坚持着每年都从江苏淮阴刘老庄招收10多名新战士。
强渡乌江模范连、飞夺泸定桥红二连、渡海英雄连、抗洪抢险突击队……在铁军45个荣誉单位,都保留着各自鲜明的历史传统。
光荣的红色基因已渗入军营每处角落,溶于每个战士的血液之中。
陈永龙,“秋收起义红二团” 六连一名普通士兵。短暂的3年军旅生涯中,他参加长江抗洪,战洪魔,堵决口;国庆阅兵,他是第一个在名下盖满“四星”的队员,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然而刚刚跨入新世纪门槛的第一年,陈永龙却不幸身患血癌。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最后时刻,他第5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照顾他的姐姐问他,“生命都快保不住了,为什么还要申请入党?” 陈永龙的回答毅然决然:“你要是在铁军部队当过兵,就能体会到我的心情!” 在去世前3天,团党委派政治处主任到病房主持了陈永龙的入党宣誓仪式。躺在病床上,陈永龙艰难而又庄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如果有来生,我还当铁军的兵。”这是陈永龙最后的遗言。
“要桥不要命”,一腔热血写忠诚
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红四团二连昼夜行军240余里飞兵夺取泸定桥,在大渡河凌空飞挂的13根铁索上写下英雄史诗。 “要桥不要命”是红二连的连魂,也是二连的传家宝。
2001年11月1日23时30分,刺耳的紧急集合哨声把参加操场施工劳累一天的“红二连”官兵从梦中惊醒。
“一辆满载剧毒化工原料氰化物的卡车翻在洛河中,如不及时截流,将会危及沿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上级命令我连火速赶赴洛河抢险。”
无须动员,二连官兵立即出击,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洛河岸边。新的“22勇士突击队”率先跳入齐腰深冰冷的河水中,一场截流洛河的突击战在子夜时分打响。
刺骨的寒风中夹杂着豆大的雨滴,逼得大家只能靠不停地打桩搬运沙袋增加体温。苦战到下午4时,截流任务终于完成。
疲惫的官兵们刚刚返回营区,湿透的衣服未及更换,新的命令已经下达:代表全师参加集团军建制连比武,当晚进入考核阶段。没有推辞,没有怨言,征尘未洗的二连全员紧急拉动,重新投入到下一场战斗。素以治军严谨著称的时任军长黄汉标动情地说,“红二连的兵是好样的,要桥不要命的精神没有丢!”
在铁军,精神没有丢的何止是红二连!1998年8月20日,最大一次洪峰将于次日到达荆州洪湖大堤。已被洪水冲刷40多天的大堤危在旦夕。此时,一面大旗插上堤坝,上书4个大字:铁军来了!
险情频发,管涌、溃堤不时出现;水流湍急,堵缺口的沙袋扔下去无济于事。怎么办?跳到江里去打桩!一声令下,铁军官兵们毫不迟疑跳进湍急的洪水中,手拉手筑起一道血肉之堤。浊浪把他们呛得喘不过气来,断木不停地撞击着他们的胸膛,水蛇也爬到了他们的胳膊上,可此时听到的是号子喊得更响了,看到的是胳膊挽得更紧了。
为了提高运送沙袋的速度,岸上的官兵在一条200米长的淤泥路上铺上了棉花秆。多少趟下来,棉花秆被踩陷下去,反过来“咬”下了官兵的鞋子。扛着沙袋飞奔的勇士们便赤着脚飞奔不停,稀泥在脚下飞溅,被棉花秆戳破的脚任鲜血流淌……时间不长,淤泥路被踩成了干硬道,而休息时竟从一个战士的脚上挑出了53根刺。
在乌林镇青山段大堤,荣获“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称号的徐洪刚主动请缨,带领党员突击队在没膝深的淤泥中连续奋战了36个小时,身上的刀伤在滂沱大雨的浸泡下隐隐作痛。险情排除时徐洪刚累倒在大堤上。
已担任“秋收起义红二团”二营教导员的徐洪刚谈及此,言语朴实:“党和人民给了我那么多荣誉和关怀,在祖国人民最需要我的时候,就是倒也要倒在抗洪第一线。”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豪气冲天展威名
在“叶挺独立团”红九连,有一块没有进荣誉室的奖状,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红九连的官兵们,我们都要永远记住:战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那是2002年底,连队参加军事训练一级连考核,尽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但名次屈居第二。
晚点名时,时任连长汪盛光铁青着脸、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说道:“红九连的历史上没有第二,我们要始终牢记,战场无亚军!第二,那就是咱们红九连的耻辱!”那一天,全连官兵都哭了。
曾被中央军委授予“能攻善守英雄连”的红九连是支光荣的连队。1964年,参加全军军事大比武,九连四班勇夺“山地刺杀”第一名。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大将高兴地说:“全军把兵练得像你们这样,世界上什么鬼都不怕了。”自此之后的40多年间,这个连队参加团以上比武502次,获得423次第一。连队荣誉室里,也摆放了423块金灿灿的冠军奖牌,而第二、第三名次的奖牌是没有资格进入这个房间的。
“那么多连队,你们能回回拿第一吗?”面对记者的质疑,现任红九连连长刘俊峰回答得异常坚定:“战场上的第二就意味着失败和牺牲。”
在铁军采访的短短几天里,记者似乎时时感受到铁军官兵身上这种逼人的锐气和豪气。
没有任务争任务,见到任务就兴奋,任务越重越来劲。师政治部副主任石志超告诉记者,每逢遇到重大任务,铁军师领导就有“三难”:大家争着挑重担,分配任务难“摆平”;官兵都要上一线,留守人员难安排;完成任务后,大家不为名利所扰,评功评奖难定夺。
与此对应,铁军中还有“三不”:不用动员,官兵们就豪气冲天,各种请战书、血书如雪片似的飞向党委、支部;不用召回,无论是谁,哪怕身在千里之外,只要获悉部队要执行任务,就会自觉往部队赶;不讲条件,任务再重,困难再大,矛盾再多,官兵们都会千方百计圆满完成任务。
“这种压倒一切的锐气和豪气来自于红色传统的积淀,更来自平时红军师严训实练的要求。”师长杨剑说。
“战火中形成的精神,必须通过实战性行动来继承和发扬。”
师组织建制连比武,比到战术基础动作时,突然乌云密布,大雨滂沱。“是不是改天再比?”面色冷峻的杨剑只说了两个字:“继续!”一声号令,战士们齐刷刷地趴倒在泥浆里。雨水从战士的军帽檐上哗哗流着,形成了一道雨帘。考核结束时,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兵满身泥水,衣服全部湿透,个个冻得发颤。
追求一个“狠”字,这是铁军师领导的共识:冬季野营训练,组织官兵在冰天雪地中练“走、打、吃、住、藏”;夏天海上训练,让官兵在风大浪高情况下练装载、抗眩晕、抢滩登陆;烈日下,步战车内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人不露头、车不开窗;遇到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从不更改训练计划,坚持在泥里水里摸爬滚打;野战生存训练,官兵们在荆棘丛生、蛇虫遍地的山区连续奔袭、攀登、潜伏7昼夜,人均负重27公斤,10天时间只给3天粮。
严酷的训练带来的是战场上的永往直前。“铁拳—2004”演习中,雨后山高路滑,战士林森在下车冲击时,右脚的鞋子陷入泥里。“把鞋拔出来”这个念头闪出的瞬间就被他抛到了脑后。演习场就是战场。如果捡鞋子,几秒钟耽误,就会影响全连的冲击队形。林森没有丝毫扰豫,毅然赤脚冲向“敌”前沿。遍地的石子和荆棘割破了他的右脚,他忍着钻心的疼痛向前冲。
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期间,正值炎热夏季,80%的铁军官兵住在野战帐篷中,蚊虫叮咬,潮湿闷热,帐篷内和装甲车内的温度高达48度,构筑工事、设置目标、整修道路,训练难度、劳动强度是从未有过的。官兵们有啃着馒头睡着的,有中暑晕倒的,但没有一个下“火线”的。两栖登陆作战演练当天,演习地域连降14个小时大雨。风大雨急,海上浪高近3米、涌高2.5米,达到某新型装甲输送车的泛水极限。“秋收起义红二团”参演官兵沉着冷静,强行涉水抢滩,驾驶的42辆装甲车全部强行涉水抢滩上陆。
(原载经济日报2007年7月17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