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动态医院新闻正文

来自肖家河村和黑滩垭村的民情日记

发布日期:2011-06-07    作者:     来源: 6163am银河线路      点击:

来自肖家河村和黑滩垭村的民情日记

5月17日 星期二 晴

红火的五月,骄阳似火。十堰地区气温高达37度,正值农村小麦、油菜收割大忙季节。下午,我带领我院驻五峰乡彭家湾、尚家河、黑滩垭3个村的队员周国朝、申明江、卢家强头顶炎炎烈日,戴着草帽来到肖家河村四组,给村民周贤余家收割小麦,亲身感受农民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听说工作队员要给村民割麦子,左邻右舍的村难以置信,大家纷纷出来看热闹。村主任乔安金找来5把镰刀,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了周贤余家麦地里,只见一片片金黄色的麦浪翻滚,麦穗和油菜籽的芳香扑面而来。看到我们穿着短袖,又从未干过农活,乔安金好心劝慰:“割几把麦子就行了,麦秆扎人。”我说,我们今天是专程来劳动的,不是作秀。大家操起镰刀有模有样的干起来。几名队员边劳动边与周贤余交流:“我们还是儿时在农村干过这种农活,参加工作后就与农活绝缘了。”

人多好干活,人多力量大,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7分地的小麦被我们收割完毕。汗水一滴滴滴在麦秆里,流进村民的心田里。

望着成捆的麦子,周贤余说:“我这7分地的小麦光投入的现金就达400多元,今年只能收400斤,除去成本还亏损。”这位精明能干的村民,露出一幅无奈的表情。

在收工回家的途中,周贤余告诉我们,他所住的组是四组与六组合并而成的,全组有360多人,100多户人家,仅有200亩耕地,人均只有几分地。今年全组只种了70多亩小麦,因干旱减产已成定局。组里80%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打工经济成为全组经济的支柱。

半天的劳动时间很短暂,所见所闻有喜有忧。喜的是村民种地不纳税、种粮有补贴、生病有农合、读书免学费,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赶上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光,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忧的是这个位于汉江河畔的美丽村庄农田水利年久失修,肥沃的土地干涸,因种地不划算,在人多地少的4组还有大面积良田被摞荒。如何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降低农资商品价格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

5月18日 星期三 晴

吃罢早饭,我与周国朝、卢家强两名队员专程来到黑滩垭村1组,查看由我院出资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

1组濒邻江汉,饮水难长期困扰40多户村民。当地干部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想了一些办法,如发动村民在房前屋后修建简易蓄水池、小水窖,但一直解不了根本问题。一遇天旱就要到汉江挑水吃。在这次“三万”活动走访调查中,解决饮水问题在当地村民中呼声最高。医院把解决这里的人畜饮水问题作为所办的六大实事之一,出资2.5万元,加上村上自筹2万多元建水塔、铺管网。驻村队员卢家强与村组干部,多次钻山林、爬峭壁,翻山越岭寻找水源,最后在距公路4公里外的一处深山沟里确定了取水点以及工程实施方案。短短1个月时间,迅速建起了2座蓄水塔,铺设了5000多米的管道,全组村民告别了吃水难。

沿着陡峭的山坡,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爬行,我们来到了取水点,看到新建的水塔十分坚固,泉水清澈甘洌。返回途中,又走访了十几户村民,现场查看到户水量大小,询问村民够不够吃、够不够用。居住在水塔不远处的一位老奶奶,指着房门前哗哗响的自来水高兴说:“有了这自来水,我们再不也着急吃水的问题了!”时间飞逝而过,整整一上午我们爬山坡、穿荆棘、访农户,看到汩汩清泉润农家,村民们脸上写满了笑容,感到由衷的欣慰。但我们也发现部分管线裸露在外,存在人为毁坏迹象,当即联系村干部进行了沟通,尽快予以处理。水是生命之源,建设容易保护难,如何教育村民保护饮水设施,当地干部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6163am银河线路纪委书记、三万工作队长王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