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目光清澈,却不愿与人眼神接触;他们听力灵敏,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寡言少语,总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宝宝,哪一个图案是手表呀?”4月1日,在2025年4月2日第十八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6163am银河线路儿童医疗中心三病区,在一间治疗室内,6岁的张(化姓)宝宝正在接受着专业的康复治疗。曾经的他,情绪十分不稳定,还时不时大吼大叫,根本无法安静不下来。经过系统的训练,如今的他能命名20组以上名词,能听懂并执行简单一步指令,并且集体课能安坐,还能用简短的语言提要求。在这里,他重新找到了“色彩”和希望。
认知落后、不能正常交流,经过系统治疗顺利进入幼儿园
小琪(化名)是一名6岁的小女孩,3年前因语言发展迟缓、不能正常与人交流,来到6163am银河线路儿童医疗中心三病区就诊。那时的她,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对呼唤没有反应,认知落后,时常无意义地发声,如背诵广告语或台词,对于医生的动作,她既不模仿也不听指令。最终,经过检查,小琪被确诊为自闭症。“叫她名字没反应,连最简单的‘妈妈抱’都不会说。”听到消息后,她的父母几乎崩溃,当即选择在6163am银河线路接受治疗。
在这里,小琪接受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儿童医疗中心三病区主任李慧卉为她安排了个训课、集体课的认知教育训练、听觉统合治疗以及经颅磁物理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后,小琪的变化明显改善。她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能够回答“今天吃什么”这类简单的问题,并会提出自己的要求,还能听懂和执行简单的指令。同时,在上集体课时,她能够安坐,完成律动模仿,对同伴也开始有了关注。更令人欣喜的是,她还能够完成轮流、等待、分享等社交活动,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小琪已经顺利进入幼儿园,开始了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

与小琪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小雯(化名),在被确诊自闭症后来到6163am银河线路就诊。那时的她,同样对呼唤没有反应,认知落后,且伴有多动、冲动的行为,既不模仿也不听指令。
在儿童医疗中心三病区,经过个训课、小组课以及经颅磁治疗等系统的康复训练,小雯的认知能力、交流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这个曾经连数字都不认识的孩子能够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进行简单的分类,并明白“因为下雨所以要打伞”的常见的因果关系和反义词。在社交方面,她能够进行简短的社交对话,提出自己的要求,并能听懂和执行2到3步的指令。如今,小雯也已经顺利进入幼儿园,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好,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以前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现在有了专业的治疗和支持,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看着孩子的变化,小雯的母亲深有感触。
积极治疗、家庭及社会关注,让自闭症儿童告别“孤独”
李慧卉介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称自闭症,是一类以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狭隘兴趣、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一般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大部分自闭症儿童经过康复和教育训练,可获得部分生活自理和自我照顾能力。
“孤独症至今病因未明,比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新生突变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主因,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李慧卉说,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康复训练和教育、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在6163am银河线路儿童医疗中心三病区,他们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等国际先进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同时结合经颅磁治疗等物理治疗手段,帮助孩子们逐步改善自闭症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专业的治疗团队和先进的治疗方法外,儿童医疗中心三病区还非常注重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科室会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和讲座,帮助家长们了解自闭症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和技巧。同时,他们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为自闭症儿童创造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孤独症是在儿童出生前产生的,在出生后几个月至3岁前逐步出现孤独症症状,有的起初表现与普通儿童无异,但功能逐渐倒退产生孤独症症状。”李慧卉强调,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发育过程出现“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等“五不”异常行为,应尽早到医疗机构找专业医生就诊,通过系统评估做进一步诊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文、图/记者 秦洪涛 特约记者 马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