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工作的33天
——6163am银河线路援汉医疗队员口述实录
3月5日,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6163am银河线路急危重症中心副护士长郭文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称号,以表彰其在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工作期间的卓越成绩。
无独有偶,当天下午,郭文萍与赵旭、窦登辉两位“战友”,一道登上6163am银河线路首期《人医楷模》的舞台,讲述了他们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艰苦奋战的33个日夜。此前,该院已授予他们“战疫卫士”荣誉称号,奖励1万元并颁发奖品。
赵旭现为6163am银河线路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副主任、主治医师,国际呼吸治疗师,擅长急危重症抢救治疗,呼吸治疗,血液净化体外循环治疗。拟提拔为6163am银河线路。
郭文萍现为6163am银河线路急危重症中心EICU护士长,中共党员、主管护师、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国家级首批空中救援急救员。从事急诊急救工作10年,熟练掌握了直升机空中医疗救援及各类急危重症抢救技术。
窦登辉现为6163am银河线路急危重症中心重症医学科护师;中共党员、国际呼吸治疗师二级,擅长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转运、护理;擅长各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抢救。
6163am银河线路给三位“战疫卫士”的推荐理由是:大疫无情,人间有爱,他们是“最美逆行者”;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他们是“生命的守护天使”;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他们是“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践行者”;他们是平凡的医务工作者,更是忠诚无畏的“抗疫战士”。向赵旭、郭文萍、窦登辉致敬,向所有奋战一线的医护同仁致敬!
现将三位“战役卫士”的精彩故事,以及十堰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组副组长、6163am银河线路医务部主任兼急危重症中心主任刘杰的点评总结,整理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赵 旭:去武汉的第二天,5岁的女儿住进了重症病房
我是一行三人中唯一的医生。当时要求要主治以上的高年资医生,刚好我符合要求,也就就报名了。当时就想,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全国的同行在同一个平台作战。
这个时候,我就跟老公商量,他表示全力支持。但当时,五岁的女儿已经咳嗽了一个周,心里还是多少有一点放心不下。然后,我老公就说:家里有我,给你作为后盾。你放心去吧!
临出发的时候,孩子抱着我失声痛哭。就在出发后的第二天,就住进了儿科重症监护室。每天只能从视频里看看她,真的是非常心疼。我觉得,我我都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感觉很愧疚。
这个时候特别能感受到医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医院里很多领导、同事甚至不熟悉的人,都对我和女儿特别关心,给我发信息慰问我,还去看望我她,给她买吃的,让我特别的感动。
在金银潭医院,我们那个病区由协和医院的尚游教授负责,我们五个年轻的医生负责十个病房。这里有来自全国的医疗同行,但是配合起来特别默契。因为所有人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与死神赛跑,挽救更多的生命。我甚至近距离见到了英姿飒爽的军医。某种程度上算是圆了一个梦,我当年曾经想要考军校。
我所在的重症病房,由普通ICU改造而来。从人员到物资,全部都跟不上。病房外面有一个近两米的大台子,所有的器械都在这个台子上。要找什么东西都在这里面翻。外面负责管理设备的人,又没有重症病房工作经验,很多设备根本就分不清楚,找其他特别好时间、有时候一个操作要做上1个小时,而是因为找物资要耗时间。
在本医院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医护该怎么配合也都有默契。来这边之后一切从零开始,而且病人又多,没有给我们更多时间来磨合。尤其是进行气管插管,是在完全暴露的情况下来操作,感染的风险特别高。我们要背后背上一个新风系统,整个人行动一下子就笨拙了好多。这些特别考验你的技术精准度。
与此同时,这里的病人病情进展变化特别快,而且一个人要同时上十个病人。尤其是上夜班的时候,基本上是完全没有空闲时间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随时精准的判断患者病情,应对突发情况。所有这一切对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都是极大的考验。
我很骄傲,我通过了考验,光荣的完成了使命。
郭文萍:我特别想坚持下去,直到最终胜利的一天
1月22日,我们接到医院通知,要派人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支援。当时就想,武汉那边的疫情应该已经比较严重了。于是,我们就毫不犹豫的报了名。一路上,也未曾多想。等到武汉的时候,整个人一下子就懵了。 偌大的一个千万级的大都市,看起来就像是一座空城。那时候,才突然间产生一阵恐慌。
上班第一天,我就被彻底震撼到了:一走进去,里面一个女病人就狠狠抓住我的手问我,“我是不是不能活下去”。那个眼神,让我至今难忘,那是一种对生命的的渴望。我说不会的,你要相信我们,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
1月31日,我接手了一个57岁、需要戴无创面罩的病人。面罩一旦摘下来,氧饱和度等各项身体指标立即就会降下来,非常痛苦。
但是他求生的欲望特别的强,也特别愿意配合我们。他知道我们很辛苦,比如说大小便、身体不舒服等都尽量忍着,不给我们添麻烦。实在忍不住了,才去按铃。对于平常人吃饭可能只需要10来分钟,对他,却可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他要把面罩摘下来,吃一口然后再戴上,如此重复。
由于他曾在十堰工作,我们还加了微信,帮他拍了吃饭的视频,等病好的时候发给他看。那天早上,我照顾他吃完早饭,准备下班的时候,他又招手给我打招呼。我走过去,他艰难的摘下面罩,提醒我下班回去要好好休息。那种感觉,就像是父亲对女儿的叮咛一样。
回到酒店休息,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打开工作群,聊天记录里保留着这个病人的死亡抢救记录。那一刻,我彻底的崩溃了。是那种竭尽所能,而又无能为力的崩溃。那天,我哭的一塌糊涂,各种的给同事、给亲戚朋友打电话。那种感觉,实在不能更糟糕。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整个团队里气氛特别沉闷,每天死亡的数字都在上涨,心里很难受。
病人减少,我们就能腾出手来给病人更精细、更对症的治疗,好消息也就逐渐多起来。后来,我管的一个病人,在气管插管8天后,顺利拔罐,后来还成功转入普通病房。不久前,进行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大概离治愈出院已经不远了。
拔管的那天,我们整个微信群都燃爆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憋了好几个星期的一口气,终于呼出来,整个人瞬间都轻松多了。
他是我们这里配合特别好的一个病人。他有只手有一点肿,我给他擦手。擦着擦着,他示意我擦另外一只手。这个时候,我看见他眼角流下来的眼泪水。他可能行动不方便,但他发自心底里的感谢,我感受到了。那些活下来的,都是这样心态特别积极、愿意全力配合我们治疗的。
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我很高兴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够派上用场。事实证明,我们的技术实力,不止在全省处于前列,相比我们全国的团队,我们也丝毫不逊色。哪怕是在重重防护,动作极其不灵敏的情况下,我仍然能够做到快速顺利完成操作。
临走的时候,那里的主任、护士长都很不舍不得,都希望我们留下。我个人其实特别希望能够继续留下,等到最终胜利的那一天。
窦登辉:最艰难的时刻,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也会展现出来
最初的一个周是最艰难的。我第一天,就开始上班,一上就是十三四个小时,中间仅仅休息不到两个小时。那段时间,一个班至少是10个小时医护根本就不够,每个人平均要管八九个病人。而在平常,我们的ICU里面,一个人管4个病人已经是极限。
我们要求口罩是封的比较严实,要一点空气都透不出来。否则的话,面屏上就全部都是雾气,根本没办法工作,也增加了暴露的风险。因为我们要求是全封闭,要做三四层的防护。自己衣服外面是工作服,然后是防护服、隔离。整个人基本就不透气,十分钟下来全身都是汗。口罩也是两层,最里面是N95,然后是外科口罩,最外面是防护面屏。那段时间,衣服基本上湿透了再闷干,干了再湿透。
由于防护严密,我们每进去出来穿脱一遍衣服至少要花半个小时以上。实在是太耗时间了。因此,我们基本上都是进去拼命的吃饭,上完10个小时再出来吃饭。由于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也比较快,我们在里面基本上都是在跑。唯一的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就是站在那里填写护理记录。
一天工作下来,整个人都瘫在那里不想动。然而想睡觉却睡不了,因为长期戴口罩,脸上从前面到耳根,全都是水泡。最难熬的是晚上睡觉,不管你换什么样的姿势,根本睡不着。
最初两天可能还感觉到累,觉得辛苦。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一进那个隔离区,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再快一点,为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
那段时间坏消息很多,我的心情特别糟糕。江夏区29岁的医生彭银华牺牲了,他刚好是我负责的病人。他年纪与我相仿,原本是准备初八结婚的。可能是作为同行,有点物伤其类,我很伤心。
正是在艰难的时候,我看看见了人性中最可贵、最阳光的一面。
在重症病房里,我们看到的是最和谐的医患关系。哪怕是你仅仅帮他倒杯水,他也会给你道歉。要知道,这些危重病人,活动起来其实是很辛苦的。点个头、说句话,可能都要使上很大的力气。
还有那些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个叫汪勇的快递小哥,就专门免费给我们送餐、并接送我们上下班。最初的时候,酒店不提供就餐服务。不上班的时候,吃饭就成为一个难题。没有车,每天上班要走20分钟。
忽然有一天,酒店前台贴出了一个二维码,说是可以免费送餐。后来,我们陆续都加入了。他们真的特别的贴心,不仅联系出租车、共享单车,免费接送我们上下班,而且还免费提供我们三餐。甚至一些特殊的需求也都尽量满足,比如说书籍、药膏、护肤品甚至是手机,他们都想尽办法给我们弄来。到我们离开武汉的时候,这个群已经汇集了200多个人。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这一个月,我收获颇丰,心态也变了很多。作为我们个人来说,最要紧的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儿。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没有什么沟沟坎坎是不可跨越的。
刘杰点评:所有依然还坚守岗位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英雄”
众所周知,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武汉是核心重灾区。可以说是,全国看湖北,湖北看武汉,而武汉则看金银潭。那里是重症病人定点救治医院,是工作强度最高、压力最大的地方。
作为一名党员,又是学科带头人,我理所应当冲在前面。但作为十堰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组副组长,在医院里又分管医疗,我没办法深入一线。于是派了三位精兵强将去武汉支援。
这段时间,他们既承担了生命的危险,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第一个15天期满的时候,他们其实有机会申请回来,但他们向我表示一定要坚持留下来。我感到很抱歉,也很心疼,没办法把他们早点带回来。我很欣慰,如今他们完好无缺平安的凯旋归来了。
我很骄傲,他们把6163am银河线路的急危重症抢救实力展现在了全国的同行面前。他们得到了协和医院尚游教授,省人民医院余追教授以及国内许多大腕专家的认可。
不论生死、不计报酬。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在我看来,敬畏死亡,是人之本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畏生死。但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应该有基本的职业操守。
我想,在当前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在抗疫一线还是在其他临床科室,甚至是后勤职能部门,只要依然还坚守在岗位上,都可以被称为“英雄”。